什么是自建银行——试试用这种方法建立自己的“银行”体系!

自建银行概念源自无限银行概念,是由Nelson Nash先生首先提出的,并经过数十年时间和无数人经验积累验证的金融实践。我们在做“自建银行”时,不单是看重长期的高收益,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法能帮我们收回我们支付给其他金融机构的巨额利息。
内容索引

I. 引言

假如我们现在将全球所有金钱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的手上,十年后,你认为这些金钱的分配状况会如何变化?有人说,十年后,97%的现金资产会聚集到3%的人手中。也许你不认可这个比例,觉得太极端。但至少你会想二八定律说不定会发生,或者,30%的人拥有70%的钱。

为什么钱会聚集到少数人手里?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理解“银行”的作用,也不善于运用自己手中资本的力量。银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全球最重要的商业模式。试想任何的商业往来,都需要资本从一方,通过一个中间媒介(金融机构),转移到另一方。资金的流动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金供应,不管是通过储蓄还是信贷,这些资金都由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掌管。任何参与到商业经营的实体,但凡涉及到资金的转移、借贷,都需要受制于银行,且承担可观的费用成本。

你可以将整个银行业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蓄水池,经由我们手里的钱是不管是小溪还是大河,兜转进出都经由这个池子,但凡进出池子一次,就会帮助蓄水池壮大,而且这些钱最后也终将回到池中。如果你想聚集更多的财富,能掌控多少银行的功能至关重要。你想要壮大的是自己的蓄水池,你也希望你的钱和你家族的钱最后回到自己家族的池中。

自建银行就是这个道理。

II. Nelson Nash

自建银行,起源于无限银行概念(Infinite Banking)。无限银行概念由已故的Nelson Nash(1931-2019)提出,他在他的经典畅销书《成为你自己的银行家》中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无限银行的原理和应用。

Nelson Nash (1931-2019)

Nelson Nash先生在1952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了森林金融行业工作了十年,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创立无限银行事业的基础:耐心且长期的投资、复利增长、无累计的税务负担帮助森林事业的顺利成长。随后Nash先生参与了房产投资和保险事业。在七八十年代投资房产与现在投资房产并无本质的区别,不管用那种投资策略想要做大就要不断的加杠杆。加杠杆的风险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会隐藏的很好,一旦风吹草动,就容易发生问题。

八十年代初,美国最优惠利率(prime rate)飙升至21.5%,使得Nash先生手中资产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当Nash先生祷告上帝可以为他指明出路、走出金融困境时,他在当下就找到了答案——解决方案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一直没有发现是因为他一直和常人的思路一样。他可以马上从他的人寿保单中取钱出来,至于能取多少,那就取决于他最初放进去了多少。要不是Nash先生一直有购买大额保单的习惯,他也不会发现这一条解决方案。

不过他手中的现金值仍然不够同时支付贷款和保费。当他发现大额保单能帮他解决危机之后,那么如果需要更多的钱,他就需要放入更多的保费来积累这些钱——改变消费习惯,首先将钱放入保单,再把钱拿出来花这种方法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当时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因为这并不是那些所谓”专家“们教的方法,可正是这种方法,使得他的收入得以翻倍增长,解决了困境。

他开始将这种方法——无限银行——分享给更多的普通人。他的书《成为你自己的银行家》也成为口碑相传的畅销书。我自己也不止一遍静心研读这本书和聆听他的讲座,强烈推荐各位也收集来阅读,亚马逊搜索“Becoming Your Own Banker” by Nelson Nash

III. 自建银行不是什么

自建银行不是快速致富的方法,想要搭建好自建银行体系,至少预留5-7年时间。但想象一下森林金融的例子,前期的栽培一旦做好,后期的增长会翻倍而来,如约而至。

自建银行不是为了投资收益,自建银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为了更多掌控银行职能,成为掌握更多财富的那群小比例人群。

自建银行不是赚取利差,而是要收回你付给别人的利息,付回给你自己。

自建银行不是复杂的金融概念,只是跳出了常规的思维方式,这并不是多数人所能理解的方式。

自建银行不适用于所有人 ——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搭建这个网站的原因:它会筛选出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搭建无限银行体系。

IV. 什么是自建银行

a. 传统的商业银行

谈到银行,我们一般泛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常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营业务,按照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定义,银行可以被理解为“可借贷资金的中介机构”。当然,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将一笔固定存款放大贷出,也通过这种信贷创造了货币供应。所有的货币供应几经周转,最后还会回到银行业这个大的资金池中。所以无论你将存款或借贷业务放到哪家银行,都不影响整个银行业的壮大。

还记得我们开篇提到的,如果想要改善我们现在的财富状况,成为少数比例持有大资产的人,要尽可能多的控制银行功能在自己的手上。

在加拿大个人开办一个传统商业银行并非是不可为。像所有的新建企业一样,你首先要有一个像样的商业计划,至少三年的预估投资经营数据,预计雇员的数量和资质,网络安全如何保证;当然还要支付大额的申请费和律师费,至少$5,000,000的资本投入,以及等过6-18个月OSFI的审批周期。当然同时,还要申请加入CDIC。即时一切条件都满足,在加拿大成功被批准开立一家银行也是凤毛麟角的事情。最新数据显示在OSFI监管下的加拿大本土银行只有35家,列表点击这里

即使在银行业相对活跃的美国,如果有机会开办一家银行,也要时刻关注经营情况和市场的波动。从2001年到2023年间,美国倒闭的银行就有566家1。2023年著名的硅谷银行倒闭案,可以说是远期投资策略的失误加上市场利率上行,又遭遇存款者的大批挤兑。

如果你有自己的“银行”,你想如何经营才会确保资金池的持续扩大,稳赚不赔?这个话题可以再开一篇文章详细探讨,但大体来讲左不过两个原则:原则一就是保证存款的持续进入和稳定;原则二就是要收回所有贷款的利息,包括你自己和股东私人的贷款。

b. 自建银行的概念基础:分红型人寿保险

当然,我们的目标不在开办一个传统银行,而是尽可能多的掌握银行的职能。那么分红型人寿保险如何帮我们实现这一想法?

1. 分红保险的历史及回报对比

人寿保险不是新兴的产品,而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金融工具。美国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成立于1759年,加拿大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成立于1847年。可以说,加拿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成立早于加拿大建国,而且成为了加拿大金融市场重要的规则制定参与者。人寿保险的引入也远早于个人所得税法初次引入加拿大的时间(1917),由此不难理解人寿保险受益金是免税的,保险资金池的增长也是延税的。

最初的人寿保险是有想法和互相信任的人们将资金放在一个池子里,找专业的人士代为打理,以规避风险和保障遗孀遗孤的生活为目标。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人寿保险加入了“分红”的功能,一张保单随着年限的增长,保单的现金值也在不断增长,现金值确保在受保人100岁的时候等于身故金。

一张分红人寿保单每年固定派发分红。加拿大最大的相互保险公司Equitable Life从1936年发行分红保单开始,每年都在派发分红,从未间断。所谓分红,与我们常说的股息有所不同。保险公司采用平滑收益方式决定每年派息,下表以Equitable Life为例,看最近三十年分红保险的收益与大盘指数、定期存款等常见金融工具的收益对比。

数据来源:Equitable Life of Canada –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ng Whole Life Insurance

年份右边第一列是保险公司实际账户收益率,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专业团队投资于稳健资产,比如较高评级的债券、基建、房屋贷款等,所以近百年来大盘经历的种种震荡,都不会影响保险公司派发分红。年份右边第二列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分红分配利率(DSIR),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受到利率下行压力,DSIR有所降低。2023年利率的上升,使得最新的DSIR升至6.25%。年份右边第三到六列分别是标普/多伦多证券所交易市场指数、政府长期债券收益率、五年定存利率、通货膨胀指数。

标黄的部分是分红保单近5/10/20/30年平均收益率,数据看来,仅次于右边的标普指数。但资深的投资者都知道,平均收益率百分比并不能作为盈利能力的主要参考。巴菲特曾强调投资一定要“保住本金”。举个例子:假如你投入到市场$100,第一年增长到$150,那么你的收益率是50%;第二年行情不好,这笔投资跌到$90,那么你的第二年亏损是-40%($60/$150),如果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来算收益率,竟然也有5%(股市平均回报率采用CAGR复合年增长率来计算,此处采用算术平均,仅作说明之用)。虽然你赔了$10,但是反应在回报率上,我们也有第一年50%,第二年-40%的表现——也就是说,股市的跌幅百分比往往是被低估的。这就是为什么资深投资者会的选择稳定的6%复利增长,也不会选择有正负波动的年均8%回报。

更何况,保单里的分红增长是延税增长,看重的就是“免税”。如果算进税收的影响,这6%的收益可能实际比8%还要高。很多人把分红保单当作退休储蓄,为的就是不用交税来供养自己的退休生活。

2. 收回本应支付给自己的利息

但是,我们自建银行方法看重的远不止高收益。

Nelson Nash的一句名言是“不管购买什么,你所要了解的第一原则是:你要么支付利息给其他人,你要么放弃了自己能赚取利息的机会。”自建银行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方案,帮助你收回你要支付出去的利息,把这部分资金付给你自己。

那么你是否思考过你这一生要支付多少利息去供给和壮大那些已经体量巨大的金融机构了呢?加拿大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加拿大平均家庭负债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77.6%,也就是说每个家庭$1加币的可支配收入就对应着$1.78加币的负债2。可能你对这个数据还感觉陌生,那我们举一个房屋贷款的例子。

T先生新近购买了一处单车库独立屋,申请贷款$800,000,五年期固定利率5.69%,25年还清,每月月供$4971.97。那么五年之后,在T先生需要续约的时候,T先生还有多少本金需要偿还?这五年来,T先生一共支付了近三十万加币,其中偿还到本金部分只有不到八万五($84,559.73),其余的$213,758.47全部是支付给银行的利息。所以虽然五年他实际付出了近三十万元,在五年后续约的时候,他要贷款的额度不是五十万,而是$715,440.27。如果这些利息他都支付给自己,他的资产会有怎样的不同?详情参考《案例分享:用自建银行的方式提前还房贷到底“赚”了多少钱?》

自建银行就是要帮助你收回利息——把给金融机构的利息变相支付给自己。能够帮助你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就是增额缴清式分红型人寿保单,这里简称分红保单或分红保险。

在详细介绍分红保单前,有两点说明。很多华人客户看到这里会认为这又是在介绍保险产品么?在此作者声明,自建银行是一种全新的能在长期改善金融状况并且实现财富显著积累的方式,能够完成这一理念的最理想的金融工具就是存在200多年之久的人寿保单。同时也想和各位保险经纪说明,自建银行方式绝不是销售保险的手段,因为用自建银行方式设计的保单所得佣金不及销售同类保单佣金的1/4。你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把支付给经纪的佣金放回到分红保单的回报中,分回给保单持有者,使得自建银行这种方式更加有效。

3. 什么是分红保单

下面正式介绍一下自建银行的重要产品基础——分红保单。

分红保单,是保单所有人和保险公司签订的一份单边合同,只要保单所有人按照合同约定定期缴纳保费,保险公司就要履行合同约定的职责:确保保单的增长、履行合同附加福利、支付现金值或身故金。之所以说这是一份单边合同,是因为和普通的商业合同不同,这种保单只有保单所有人可以选择继续保有或者取消,保险公司不能取消保单或者选择不履约。对于在乎资产稳定性的客人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有人问如果保险公司破产怎么办?首先,加拿大的金融行业以其稳健经营享誉全球,OSFI金融监管局以严格的标准确保银行、保险公司等各大金融机构合规运营;其次,即使破产大概率会有保险公司接管,已有客户的保单不受影响;最后,最坏的情况,如果没有接管的公司,Assuris作为给保险公司提供保障的非营利性组织,类似CDIC之于银行,将为每一位客户的保单提供保障,确保保单的现金值和身故金至少保持90%的价值(身故金$1,000,000以内将全额赔付)。

Assuris为保险提供的保障总览,来源:Assuris官网主页

一张看似平平无奇的分红保单,是无数保险精算师的辛勤计量的成果。套用Nash先生的比喻,保险精算师设计保单,就好像工程师设计飞机。精算师根据每一个池子里的投保人群的预期寿命、行政成本、投资回报等综合评估,算出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人所应支付的保费、支付时长和保证现金值、身故金的金额,这里也预估了按当下分红利率计算,每年分红会发放多少、未来现金值和身故金会如何增长。由此可见,一个池子里的人寿命越长,保费就会越低,相应拿到的分红也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只承保加拿大公民或者永久居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加拿大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全民健康体系,确保了本国居民的人均寿命持续增长的趋势。

分红保单的设计理念,就是持有越久,资金越有效率。保险公司也在充分越用复利增长的优势。保险公司专业的投资团队在投资由保费组成的资金池时,首要保证是安全,其次是增长,这样才不会遇到前文提到的类似指数基金的大幅正负波动,也正是这样才能保证保单分红的稳定和复利增长。

分红保单的设计鼓励持有人长期行为。这和做生意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开健身房,前期的准备、租房、装修、引进设备、人员招聘和培训、市场推广等需要大量的投资,坚持两到三年后开始收回成本慢慢盈利。继续稳健经营现金流会越来越好,因为除了已经付好租金或买断的场地、设备,公司日常运作也已成体系,并且培养了忠实的用户,建立了知名度。五到七年后,健身房运营的效率会越来越高,只要保证场地和设备的及时更新、保证服务质量和性价比,品牌溢出效应也会越来越大。这个健身房做好了,持有人可以选择做连锁店扩大规模,增加更多的现金流,也增加了持有人退出策略的选择。有一天如果持有人选择退出,他可以选择用健身房的被动收益生活,也可以选择将健身房卖掉,也可以选择让继承人继续经营。

以分红保单为基础的自建银行概念,就可以理解为一项长期投资的生意,要维持稳定的经营,适时扩张,在存续期间可以用这个“生意”做贷款融资,十到二十年后可以选择用这个“生意”的被动收入支付生活支出,也可以选择套现(需付税,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这样卖掉保单,因为二十年后是保单增长最高效的时期),也可以选择将大额身故金支付给继承人,将这一理念延续下去,成为整个家族持有的金融体系。完成和西方传统老钱一样的财富传承,家族的丰盛富足代代相传。

4. 自建银行中的分红保单

为了让资本增值更有效率,自建银行中设计的分红保单与传统的分红保单有两大不同之处。

首先自建银行的分红保单要采用增额缴清的方式(Paid-up Additions)来设计分红的结算。分红结算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每年取出,可以存放在存款账户拿普通利息,可以购买足额定期人寿、可以用来抵扣每年保费,也可以用增额缴清的方式每年买入更多的身故金和对应的现金值。用增额缴清的方式节省了每次购买保单的行政费用和销售佣金,这可样以保证保单中的现金值和身故金更有效率的不断延税增长,且不受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另一不同之处就是自建银行的分红保单会最大化加速存款选项(Excelerator Deposit Option)。也就是说在支付同样金额保费的情况下,在符合税收豁免政策的前提下,保单设计会尽量减少人寿保险的比重,把更大的空间留给投资份额,以增加保单现金值增长的潜力,使得保单在履行“自建银行”职责时更有效率。

c. 自建银行的实例

W先生七年前过着典型的中产生活。他有着不错的年收入,有房贷有车贷。他当时的车贷每个月接近$1,500。因为W先生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公司团体保险的基础上,他又给自己投保了$1,000,000的20年定期人寿保险,以确保一旦有意外发生,他的家人能继续偿还房贷、车贷,并且继续保证现在的生活方式直到孩子大学毕业。他的定期人寿保险每月保费$62。

这个案例中,W先生的一百万人寿保额并非是为了让任何人变富裕,而只是对他接下来的人生能创造出价值的变相核定。因为这种人寿保险的保额计算基础是:一旦W先生意外过早离世,他在未来的年份里能为家庭创造财富总额折算出的现金价值。比如他的每年收入是$150,000,以每年5%增速增长,若退休前还能工作15年,则他的总收入约是$3,236,000,假设除去他自己的支出,家庭需要70%,那么他活着给家庭提供的收入是$2,265,700,也就是他家人维持现有水准所需要的基本费用。按照6%折现率计算这些费用的净现值,得到$950,000,也就是W先生所需要的基本保额,加上临终费用、遗嘱认证等,W先生给自投保了一百万的人寿保险,也是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但W先生认为此时自己活着似乎是没有死去的时候富有,因为定期人寿只在人身故后支付身故金,没有任何现金值可言。所以W先生认为每月$62的定期人寿保额不是为自己而支付,如果20年后还活着这笔钱就白付了。可是,W先生却丝毫不觉得每月支付$1,500给他的一部汽车有何不妥,并且他也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月都支付几千元给自己的汽车——也许只是因为他所有的朋友们也都这么做,所以他也觉得这是生活的常态和必要的支出。

好在W先生及时了解了“资金池”这一比喻。每月$62的保费进入了保险公司的资金池,每月$1,500的车贷进入了金融公司的资金池,除了基本的购车成本,其他金融费用全部留在了金融公司资金池里。那为什么不把这些钱一并放在自己的资金池里呢?

W先生决定把每月的支出$1,562全部放入自己的资金池:自建银行的保单——中介是保险公司,W先生是保单唯一的单方合同所有人,资金池在W先生名下复利增长。这样积累五年后,W先生便可以从保单贷款现金买车了。

当然,到了这里才是整个自建银行的重点。W先生一定要按给金融公司贷款买车的方式和金额还款给自己的保单,让自己赚到本来支付给其他金融公司的钱。所有W先生每月的还款仍然是$1,500元,当然如果符合免税条件他还可以放更多的钱到自己的保单,这样才能保证他的“银行”(或者“银行体系”——一系列保单)健康快速增长;也正因为这样,他在活着的时候能拿到的保单里的现金值会越来越显著,让他体会到分红人寿保险更多的是提供给人活着时期的福利。

V. 结语

在我们过往的案例中,一个典型有房贷的中产家庭的利息支出可能要占到总税后收入的40%,其中房贷和车贷的利息占了大部分。所有人都想不再付利息给其他金融机构,但一个人是否有勇气做出改变来实现这一想法,并成为能快速聚集财富的那少数比例的人,则取决于这个人的智慧、天赋和视野。

自建银行帮助你改变消费习惯,把这40%的利息支出收回且付给自己的家族银行,并有机会把多余的资金贷出去给更多人来扩大自己的资产和收益规模。

自建银行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金融概念,只是这个概念需要申请人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不从众、不盲从”专家”。

想要实现这个改变,惠及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后代,就从现在开始实施如下两个简单的步骤:

  1. 阅读自建银行的入门书籍Nelson Nash: “Becoming Your Own Banker”
  2. 整理自己的财务状况,联系我们并预约面谈,制定一个适合你的详细计划。


References
  1. FDIC Bank Failures in Brief – Summary 2001 through 2023 ↩︎
  2. Statistics Canada National balance sheet and financial flow accounts, first quarter 2019 ↩︎
作者简介
Picture of Wenting Hu
Wenting Hu
毕业于加拿大哈佛之称的Ivey商学院MBA、Schulich Award获得者、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联合利华管培、成功创业并任职多家公司董事 —— 这一系列的经历让我对财富在北美的创建和管理有了更独特和深刻的见解。我热衷于帮助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用同样有效的方式认识和增长财富。
分享:
分享:
加入讨论
订阅邮件
分享被西方最顶层富人们使用的财富增值与传承的方法,帮助你我共同成长。

服务范围

订阅信息

订阅我们的最新文章、行业资讯、产品调研和新品发布等信息。

联系面谈

如果你也认真考虑自建银行的财富积累方式,欢迎预约30分钟Zoom面谈,或填写下方表格联系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一起合作的可能性。

预约30分钟Zoom面谈

如有疑问,欢迎填写表格联系我们

订阅文章

欢迎订阅我们的文章,加入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圈。我们会不定期发送投资策略、案例分享、活动通知等内容到你的邮箱。当然,你也可以随时取消订阅。